退岗不褪色退休仍发光 砥砺奋进廿年不懈努力----施榕荣获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

发布者:离退休工作处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71


施榕同志,193910月生,江苏东台人,中国共产党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授,原上海奉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多年来,他始终把努力服务人民群众当作座右铭。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不忘初心,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克服身患尿毒症等多重疾病的困难,近20年如一日的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事业继续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一、心系学生,潜心教学

退休后,他又担任“中医大奉贤分部”顾问,并积极做好本专科学生“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授课工作。

在教学上,施老师创新提出了以“六情”教育为导向、三路育人为途径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造了“加减乘除”的教学方法:“加”就是加大信息量,充实学生知识;“减”,就是精讲精练;“乘”,就是除本专业外,增加边缘学科,做到医理相通,医文结合;“除”,就是中西医学比较,传统继承与借鉴西方相比较,在比较中剔出糟粕,取其精华,受到普遍好评。

如今,施老师带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乡村基层医院。这几年,施老师早期带过的学生都陆续退休了,师生之间走动也多了起来,每每提到施老师的教育,学生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2017年教师节期间,奉贤区政协副主席吴梅曾动情的说到:施榕教授为奉贤医疗卫生工作、医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是农村医疗事业的开拓者,是学生心中的好校长,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倾心公益,投身职教

施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华亭信息学院院长、上海工会干部学院总督导等职务。退休前,施榕老师与同事们一起创建奉贤区中华职业教育社,退休后,施老师仍然关心该社的教育发展事业。这几年,为了使区中华职业教育社能更好的持续稳步的发展,他先后介绍许多3040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同志加入该社,逐步使该社更加趋于年轻化、专业化,彰显时代特色,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的增添正能量。

20175月,在中华职业教育总社建社百年之际,总社给施老师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上面写有一段文字:“施榕同志,长期以来你怀着对中华职业教育社事业的深厚感情,爱岗敬业,积极作为,用实干诠释事业,用汗水浇铸梦想,无怨无悔,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各项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此中华职教教育社百年华诞之际,谨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81月,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时任上海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为施老师题字:“立德立言 为国为民”。


三、痴心研究,笔耕不辍

在医学界中,施老师是我国农村医学伦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农村医学伦理学的积极践行者。

施老师一直担任“上海医学伦理学学会”的常务理事,退休后,仍然继续关心并参与该学会的研讨工作,继续负责该学会刊物《医学伦理通讯》的撰稿、编辑等工作。同时,施老师还担任《医德信息》报的总编多年。

施老师还主动继续参与以医学伦理学为主旨的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2019年,施老师先后编撰出版了《往事芬芳》、《层林尽染》两部书,共80多万字。这两部书,回顾了他在医学之路上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成绩与经验,也表达了他对医学发展、医学伦理学深入开展的一些新的见解与观点。此两部书与199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施榕教授文集》一起,形成了施老师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施老师的研究受到了中央卫健委的重视,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以及天坛附属医院院长特地组成团队到上海对施老师进行采访,并写成《过往人生并不如烟》的报道文章。

四、慈心医伦,仁心医德

施老师曾编撰了《乡村医生医德学》,由于针对性很强,故在教学过程中深受学员接受,填补了我国农村医疗教育的医德医伦领域空白。

这几年施老师身体大不如以前,但是施老师仍将持续了近20年的每月一次到奉贤区西渡、邬桥、星火等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古华医院等基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伦宣讲的工作坚持了下来。宣讲的主题有《从医患矛盾成因分析看尊医伦理的重要性》、《当好习近平新时代的美丽天使》等,尤其针对目前的医患关系对广大乡村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医德医伦的宣讲教育。

2017年,在中华医学伦理学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孙慕义曾对施老师说:“你是搞农村医学伦理学的,这一块不能放弃,广大农村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医学道德支撑,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施老师还数次考察奉贤福利院,对该院的临终关怀等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尽到了一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因为这方面的条件尚不够成熟。施老师根据自己调研资料,推出了“优生优死”、实行“临终关怀”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居家养老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国家拿出一部分钱贴补居家养老,有亲人从旁照顾老人,既减轻了养老院的压力,又使老人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关怀。施老师提出的居家养老模式,很切合我国当前,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实际,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被称为“施氏养老模式”。

2018年,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施老师老骥奋蹄,反复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根据当今国内外的医德医伦的现状结合自己数十年党员的学习教育心得撰写了一篇题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3000余字的学习体会,之后,又应邀先后去奉贤邬桥、星火、奉浦等社区,结合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向医护人员进行宣讲,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五、心牵农民,送医下乡

施老师作为上海奉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副校长,对奉贤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施老师经常下乡,参加社区中心活动,探望老年病人,了解他们的病情,并开方治疗。这几年,施老师热心社区中医工作,为提升奉贤区社区中医药健康宣传普及而工作,为不断提高奉贤区社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努力。

2015年,施老师联系华东医院将该院科研成果香囊发放奉浦街道社区预防肺系疾病,对中药香囊防止疾病起到中医药文化的推动与传承。

2016年,施老师联系龙华医院康复科叶秀兰主任,下奉浦街道新南社区开展“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培训与推广,为社区颈腰腿痛患者带来非药物治疗防治的福音。

2017年,施老师联系曙光医院陈刚主任,为奉浦街道西渡门诊部老年人中医班开展“高尿酸症/痛风”中医授课和现场义诊,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2018年,施老师联系曙光医院艾静主任,为奉浦街道社区开展“降压按摩防治高血压”授课及现场推广,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带来新的中医防治疗法。

20181017日,奉浦街道应社区居民需求,开展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膏方节活动,施老师多方联系市级三甲医院专家,为膏方节的启动和义诊看展作出贡献。

去年,施老师还牵线搭桥,在奉贤区中医院的基础上,筹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针推医院,彻底解决上海郊区农民“不用药、少用药、能防治”的老法新治,摆脱了治病贵、治病难得顽疾。该院的成功创建,终于了却了施榕老师医生奉献奉贤医疗事业的心愿。对此,其深感欣慰。

得知上海建峰职业学院要开设首家养老专业,施老师主动与该校领导联系,帮助他们收集有关资料,并参与拟定教育大纲,还帮助他们落实教学实践基地。

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5年,施老师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肌酐指标高达700多,因此不得不采取血透治疗方案,每周需血透三次,每次4小时。接近耄耋之年的施老师,饱受如此病魔的折磨,但他无怨无悔,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以顽强的毅力,主动担当,自觉奉献,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令人敬佩不已的是,上述许多工作,是在施老师突发尿毒症以后坚持不懈做出来的。

施老师还有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血透群。有些病人起初很是悲观,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指望了。施老师就以自己为例,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鼓励大家与病魔作抗争。施老师经常对病友们说,咱们这个病,只要积极乐观,只要保养得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0年,20年,不成问题。在施老师的积极鼓励下,病友们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信心百倍,安心治疗。

施老师说得好:“古人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很少考虑自己还能活几年,我的‘养怡之福’就在于我的工作与爱好上,只要我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那我就认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

    施老师说:刚刚过去的6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54周年,让我永远怀念这个伟大指示,在我有生之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为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奋斗。